一、病名概述
呕吐是指胃失和降,胃气上逆所致的以饮食、痰涎等胃内容物从胃中上涌,自口而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。临床以有物有声谓之呕,有物无声谓之吐,无物有声谓之干呕,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,故合称为呕吐。
呕吐的病因和治疗首见于《内经》,如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说:“土郁发之……甚则心痛胁,䐜吐霍乱。”《内经》对呕吐的病因论述也颇详,如《素问·举痛论》曰:“寒气客于肠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呕也。”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曰:“火郁之发……疡痱呕逆。”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曰:“燥淫所胜……民病喜呕,呕有苦。”“厥阴司天,风淫所胜……食则呕。”“久病而吐者,胃气虚不纳谷也。”
后世医家对呕吐的病因病机又有不少发明,如《证治汇补·呕吐》所谓:“阴虚成呕,不独胃家为病,所谓无阴则呕也。”《症因脉治·呕吐》曰:“痰饮呕吐之因,脾气不足,不能运化水谷,停痰留饮,积于中脘,得热则上炎而呕吐,遇寒则凝塞而呕吐矣。”《济生方·呕吐》云:“若脾胃无所伤,则无呕吐之患。”《温病条辨·中焦篇》也谓:“胃阳不伤不吐。”《仁斋直指方·呕吐》则提出呕吐的证型有胃寒,有胃热,有痰水,有宿食,有脓血,有气攻,又有所谓风邪入胃的不同。
二、临床表现
呕吐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,常有恶心之先兆,其作或有声而无物吐出,或吐物而无声,或吐物伴有声音;或食后即吐,或良久复出;或呕而无力,或呕吐如喷;或呕吐新入之食,或呕吐不消化之宿食,或呕吐涎沫,或呕吐黄绿苦水;呕吐之物有多有少。本病常伴有恶心厌食、胸脘痞闷不舒、吞酸嘈杂等症。呕吐多偶然发生,也有反复发作者。
三、鉴别诊断
1、 呕吐与噎膈
呕吐与噎膈,皆具有呕吐的症状。然呕吐之病,进食顺畅,吐无定时。噎膈之病,进食哽噎不顺或食不得入,或食入即吐,甚则因噎废食。呕吐大多病情较轻,病程较短,预后尚好。而噎膈多因内伤所致,病情深重,病程较长,预后欠佳。
2、呕吐与反胃
反胃系脾胃虚寒,胃中无火,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,以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终至完谷尽吐出而始感舒畅。呕吐是以有声有物为特征,多因胃气上逆所致,有感受外邪、饮食不节、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,临证时不难鉴别。
3、呕吐物的鉴别
呕吐物有寒热虚实之别,根据呕吐物性状及气味,也可以帮助鉴别。若呕吐物酸腐量多,气味难闻者,多属饮食停滞,食积内腐;若呕吐出苦水、黄水者,多由胆热犯胃,胃失和降;若呕吐物为酸水、绿水者,多因肝热犯胃,胃气上逆,若呕吐物为浊痰涎沫,多属痰饮中阻,气逆犯胃;若呕吐清水,量少,多因胃气亏虚,运化失职。
四、气血病机
中医对于呕吐的病因病机的认识,概括起来主要由于外邪侵袭、饮食不节、情志失调、脾胃虚弱等因素致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失司,胃失和降,胃气上逆,则发生呕吐。其中与气、血、痰、瘀等病机关系密切。
胃气上逆:呕吐总的病机为胃失和降,胃气上逆。影响胃气的直接因素为气,气滞为实,气弱为虚,肝气郁滞,失于条达,横逆犯胃,使胃气上逆,胃内水谷失于和降,随气上逆,发为呕吐。脾胃气弱,纳谷不化,饮食停滞,外受风寒暑湿等邪气侵扰,亦致胃气上逆而发呕吐。
痰饮内停:清代程国彭《医学心悟·呕吐哕》提出“命门火衰不能生土”而致呕吐之说,阳气不足之人,胃中无火,饮入于胃则变生痰水,聚于胃中,脘鸣辘辘,胃失和降,上逆则呕。
瘀血内阻:气血不利,气虚气滞皆可致瘀,瘀血内停,与痰浊、饮食相搏结,致胃气不畅,中如痞塞,纳少亦呕,吐不觉舒。
五、气血识证
(1)肝气犯胃见症:呕吐吞酸,嗳气频繁,胸胁闷痛。
(2)气滞食阻见症:呕吐酸腐,脘腹胀满,嗳气厌食,大便秽臭不畅。
(3)痰饮内停见症:呕吐清水痰涎,脘闷不食,头眩心悸。
(4)脾胃虚寒见症:饮食稍有不慎,即易呕吐,时作时止,面色㿠白,倦怠乏力,四肢不温,便溏。
(5)胃阴不足见症:反复发作,时作干呕,口燥咽干,饥不欲食。
六、证治分类
(一)实证
1.外邪犯胃,湿浊阻滞
【症状】:突然呕吐,吐出有力,起病较急,常伴有恶寒发热,胸脘满闷,不思饮食,舌苔白,脉濡缓。
【治法】:理气化浊,疏邪解表。
【方药】:藿香正气散。药物组成:藿香18g,大腹皮6g,紫苏6g,桔梗12g,陈皮6g,茯苓6g,白术12g,厚朴12g,半夏曲12g,白芷6g,甘草15g。
【加减】:若风邪偏重,寒热无汗,可加荆芥、防风以疏风散寒;若见胸闷腹胀嗳腐,为兼食滞,可加鸡内金、神曲、莱菔子以消积化滞;若身痛,腰痛,头身困重,苔厚腻者,为兼外湿,可加羌活、独活、苍术以除湿健脾;若暑邪犯胃,身热汗出,可用新加香薷饮以解暑化湿;若秽浊犯胃,呕吐甚剧,可吞服玉枢丹以辟秽止呕;若风热犯胃,头痛身热可用银翘散去桔梗之升提,加陈皮、竹茹疏风清热,和胃降逆。
2.食滞内阻,浊气上逆
【症状】:呕吐物酸腐,脘腹胀满拒按,嗳气厌食,得食更甚,吐后反快,大便或溏或结,气味臭秽,苔厚腻,脉滑实。
【治法】:消食化滞,和胃降逆。
【方药】:保和丸加减。药物组成:山楂18g,神曲6g,半夏9g,茯苓9g,莱菔子6g,陈皮6g,连翘6g,炒谷芽15g,炒麦芽15g,鸡内金6g。
【加减】:若积滞化热,腹胀便秘,可用小承气汤以通腑泄热,使浊气下行,呕吐自止;若食已即吐,口臭干渴,胃中积热上冲,可用竹茹汤清胃降逆;若误食不洁、酸腐食物,而见腹中疼痛,胀满欲吐而不得者,可因势利导,用压舌板探吐祛邪。
3.痰饮内阻,胃气不降
【症状】:呕吐物多为清水痰涎,胸脘满闷,不思饮食,头眩心悸,或呕而肠鸣,苔白腻,脉滑。
【治法】:温化痰饮,和胃降逆。
【方药】: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。药物组成:半夏18g,生姜15g,茯苓12g,桂枝9g,白术6g,炙甘草6g,吴茱萸3g,陈皮6g。
【加减】:若气滞腹痛,可加厚朴、枳壳行气除满;若脾气受困,脘闷不食,可加砂仁、白豆蔻、苍术开胃醒脾;若痰浊蒙蔽清阳,头晕目眩,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健脾燥湿,化痰息风;若痰郁化热,烦闷口苦,可用黄连温胆汤以清热化痰,和胃止呕:若胃脘胀满,胃中有振水声,可暂加甘遂细末0.5g,装入胶囊,早晨空腹温开水冲服,每日1次,连服2~3日。
4.肝气犯胃、胃失和降
【症状】:呕吐吞酸,嗳气频作,胸胁胀满,烦闷不舒,每因情志不遂而呕吐吞酸更甚,舌边红,苔薄白,脉弦。
【治法】:疏肝和胃,降逆止呕。
【方药】: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。药物组成:柴胡6g,芍药6g,枳实6g,甘草(炙)6g,半夏9g,厚朴9g,茯苓12g,生姜9g,苏叶6g,陈皮6g,枇杷叶(包)18g。
【加减】:若气郁化火,心烦咽干,口苦吞酸者,可合左金丸以清热止呕;若兼腑气不通,大便秘结者,可用大柴胡汤清热通腑;若气滞血瘀,胁肋刺痛,可加丹参、郁金、当归、延胡索等活血化瘀止痛。
(二)虚证
1.脾胃阳虚:脾胃虚弱,中阳不振
【症状】:饮食稍有不慎,或稍有劳倦,即易呕吐,时作时止,胃纳不佳,脘腹痞闷,口淡不渴,面白少华,倦怠乏力,舌质淡,苔薄白,脉濡弱。
【治法】:温中健脾,和胃降逆。
【方药】:香砂六君子汤加减。药物组成:人参9g,白术9g,茯苓9g,炙甘草6g,陈皮3g,半夏4.5g,木香2g,砂仁2.5g,丁香3g,吴茱萸2g。
【加减】:若脾阳不振,畏寒肢冷,可加干姜、附子,或用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;若胃虚气逆,心下痞硬,干噫,可用旋覆代赭汤降逆止呕;若中气大亏,少气乏力,可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;若病久及肾,肾阳不足,腰膝酸软,肢冷汗出,可用附子理中汤加肉桂、吴茱萸等温补脾肾。
2.胃阴不足:胃失濡养,气失和降
【症状】:呕吐反复发作,但呕吐量不多,或仅吐唾涎沫,时作干呕,口燥咽干,胃中嘈杂,似饥而不欲食,舌红少津,脉细数。
【治法】:滋养胃阴,和胃降逆。
【方药】:麦门冬汤。药物组成:麦门冬10g,半夏10g,人参6g,甘草6g,粳米5g,大枣4枚。
【加减】:若阴虚甚,五心烦热者,可加石斛、天花粉、知母养阴清热;若呕吐较甚,可加橘皮、竹茹、枇杷叶以降逆止呕;若阴虚便秘,可加火麻仁、瓜蒌仁、白蜜润肠通便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免费健康知识分享。文中所涉及的药物、药方、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,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,切勿自行应用。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,概不负责。文章转载自公众号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